全国服务热线 :400-998-6000
400-998-6000
首页 考研政治资讯 学科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学科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023-11-28 13:54 来源:互联网 作者:考研小编
摘要:学科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学科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专题一 唯物论

考点1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1.意识本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2.意识能动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①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创造性。③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④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关系: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只

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③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

动性统一的基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

律。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

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方法论意义:既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同时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

性,把二者结合起来。

考点2 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原理

1.实践内涵: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协调人与自然关系:①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使物质世界

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②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

题。

方法论意义: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必须转变实践活动方式,合理地调节人与

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专题二 辩证法

考点1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

1.联系内涵: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普遍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没有任

何一个事物能够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普遍联系

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3.联系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人们能够发现事物

的固有联系,并能动地建立新的联系,进而利用这种联系来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

1冲刺背诵笔记

方法论意义: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

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考点2 适度原则(增补)

1.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

方法论意义: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考点3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1.矛盾同一性内涵: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

性内涵: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互相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作用:①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

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②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

因素而得到发展。③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

到发展。矛盾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作用:在事物的量变过程中,它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

对比的变化,为质变作准备;在事物的质变过程中,它促使矛盾双方地位的转化,引起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3.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①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的同一性是

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②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方法论意义:矛盾斗争性与矛盾同一性要求我们要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在分析和

解决矛盾时,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考点4 矛盾问题精髓原理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即矛盾无处

不在,无时不有,它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矛盾的特殊性: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即处

处矛盾不同,时时矛盾不同,它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3.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

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

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方法论意义: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正视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揭露矛盾;矛盾具有特殊

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我们要把矛盾的普遍

性和特殊性统一起来,认识事物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指导下去

研究特殊性。

2冲刺背诵笔记

考点5 矛盾不平衡性原理

①主要矛盾: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②次要矛盾:

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

的一方;②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

方法论意义:解决矛盾时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看到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但要抓重点、抓关键、看主流。

考点6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原理

1.现象与本质:①内涵: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

根本性质。②关系:本质决定现象,本质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现象表现本

质,现象的存在和变化归根到底依赖于本质。

方法论意义:人们不能停留于现象而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2.原因与结果:①内涵: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②关系: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原因

和结果互相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

方法论意义: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和不同结果,增

强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3.必然与偶然:①内涵:必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是指事物联

系与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②关系:必然与偶然相互依存。一方面,没有脱离偶然的必

然。必然总是伴随着偶然,必然要通过偶然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另一方面,

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必然与偶然相互转化。相对于某一过程来说是必然的东西,对另

一过程就可能成为偶然的东西,反之亦然。

方法论意义:要重视必然性、规律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善于从偶然性

中发现必然性,重视“机遇”的作用,抓住机遇,实现事物的发展。

专题三 认识论

考点1 认识的本质

1.认识: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主体: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考点2 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冲刺背诵笔记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反作用:正确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效果

;错误认识误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作用,使实践失败。

3.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关系:后者是前者的动力源泉,前者是后者的行动指南,要努

力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这种良性互动需要人的努力才能完成。

方法论意义: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从实践中获得

智慧,一切从实际出发。②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考点3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认识与实践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一认识运动

过程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具体的。

考点4 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1.理性因素:①定义: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②作用:指导、解释和预见作

用。

2.非理性因素:①定义:主体的情感、意志,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和

灵感。②作用: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考点5 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②谬误: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

曲反映。

方法论意义:①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②要正视失

败和错误,要善于分析失败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

为成功。

考点6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

1.相互区别:①真理的绝对性:作为真理,就其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绝

对真理,是永远不能被推翻的。②真理的相对性:任何特定的真理反映的对象在范围上

是有限的,所以它又是相对真理,是要不断发展的。这表明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

2.相互联系: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相互依存,任何真理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又是相互包含的。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之中有绝对,真理的绝

对性通过真理的相对性表现出来,任何真理的相对性之中都包含着真理绝对性的颗粒。

方法论意义:必须以科学态度对待一切真理,既不能把已有的理论看成永恒不变的教条

,也不能借口真理是发展的而否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

4冲刺背诵笔记

考点7 实践检验真理(增补)

1.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从真理的本性

来看,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因而检验认识是不是真理,就是检验主观和客观是不

是统一、符合。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不仅有普遍性特点,而且有直接现实性特点,

特别是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特点,使实践有资格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2.实践检验真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既是绝对的

,又是相对的,是二者的统一。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或绝对性,就是说只有实践才是检验

真理的客观标准,此外没有别的客观标准,一两次实践不能证明认识的真理性,但实践

最终能证明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或相对性。这是指实践标准的过程性和

具体实践的局限性。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往往不能一、两次完成而要经历一个多次

进行的过程。具体的实践由于受历史和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往往不

能充分证实或否证某一认识的真理性。

方法论意义:实践标准的这一辩证特性告诉我们既要坚持真理,又要发展真理,既要有

所执守,又不要拘泥僵化。

考点8 真理与价值辩证关系原理

1.价值(增补):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

、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2.价值评价:①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②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③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3.相互区别:①实践的真理尺度:指在实践中人们必须遵循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

律的真理。②实践的价值尺度:指在实践中人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

4.相互联系: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一方面,价值尺度必须

以真理为前提。另一方面,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

方法论意义: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专题四 唯物史观

考点1 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增补)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

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

用。

5冲刺背诵笔记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考点2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增补)

1.内涵:①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②从量上说是

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③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

的阶级、阶层和集团;④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

众及其知识分子。

2.作用: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

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次,人民群

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再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最后,人民群众

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方法论意义: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根

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则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

方法。

考点3 思维能力

1.辩证思维能力是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发现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把握本质、

遵循规律、推动工作的能力。

2.系统思维能力就是从事物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其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思考的能力,

就是全面系统地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系统思维能力,就是要坚持系统观念,用

系统思维的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

3.底线思维能力所谓底线,就是不可逾越的界限,是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底线思维

是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根据我们的需要和客观的条件,划清并坚守底

线,尽力化解风险,避免最坏结果,同时争取实现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

4.创新思维能力是对常规思维的突破,是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

进、开拓创新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意味着不墨守成规,在求新、求变中创造性地提出

问题和解决问题。

5.战略思维能力就要视野开阔、胸襟博大,紧跟时代前进步伐,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

观察和处理问题,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和发展的内在规律。

6.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

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

6冲刺背诵笔记

学科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专题一 思想板块

考点1 人生观

1.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2.幸福与奋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青春的底色永远离不开奋斗两字。人世

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追求幸福的过程就是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追

求和创造更美好生活的过程。新时代的青年应当砥砺奋斗、锤炼品格、释放火热青春的

奋斗激情,彰显有志青年的人生价值。

3.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人生须认真;人生当务实;人生应乐观;人生要进取。

4.成就出彩人生: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①与历史同向。②

与祖国同行。③与人民同在。④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考点2 价值观

1.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①关系: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人生的自

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

值的前提。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生社会价值的

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②评价: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

人的实践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是否促进了历史进步。人生价值评价的方法

是: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坚持完善

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③实现: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和个体自身条件出发,不断增强实

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

2.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社会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而是所有人利益的有机统一。社会利益体现了作为

社会成员的个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它也

保障着个人利益的实现。

3.志愿服务:志愿服务的精神是率献、友爱互助、进步。其中,奉献精神是精髓。志愿服

务所体现出来的奉献精神,有助于传递社会关爱、弘扬社会正气、形成向上向普、诚信

互助的良好社会风气。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重大意义:第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

。第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第三,推进社会团结奋进的“最大公约数”

。②积极践行: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努力把核心价

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

7冲刺背诵笔记

全社会去,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强大的青春能量。落细、落小、落实,勤学、修德、明辨

、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一言一行的基本遵循。

考点3 理想观

1.理想信念的作用:理想信念是人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定向器,是

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提供精神支柱,提高精神境界。

2.新时代呼唤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①地位: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

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新时代青年是

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重任。②措施:第一,立大志,就是

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牢记使命,自信自励。第二,明大德,就是要锤炼高尚品格,崇

德修身,启润青春。第三,成大才,就是要有高强的本领才干,勤奋学习,全面发展。

第四,担大任,就是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讲求奉献,实干进取。

3.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把实现理想的道路建立在脚踏实地的奋斗上。①立鸿鹄

志,做奋斗者。②心怀“国之大者”,敢于担当。③自觉躬身实践,知行合一。

4.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和现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现实中包含着

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的发展;另一方面,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既包含着现实中必

然发展的因素,又包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在一定的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

为未来的现实。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艰苦奋斗是实

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考点4 中国精神

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成中国精神,民

族精神赋予中国精神民族特征,时代精神赋予中国精神时代内涵,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精

神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

考点5 爱国主义

1.内涵:爱国主义是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要求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

2.做新时代忠诚的爱国者:第一,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

质)。第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的着力点)第三,尊重和传承

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第四,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

维护国家发展主体性,自觉维护国家安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专题二 道德板块

考点1 公民道德准则

1.传统美德: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古为今用、推陈

出新的原则,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

德建设。

8冲刺背诵笔记

2.革命道德:弘扬革命道德的优势在于,第一,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的理想和信念;第二,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有利于引导人们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第四,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3.职业道德:①内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②爱岗

敬业: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益求精,尽职尽责。③树立正确的择业

观和创业观:第一,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第二,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三,做好充

分的择业准备。第四,培养创业的勇气和能力。

4.诚实守信:诚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要求从业者在职业生活中诚实劳动、合法

经营、信守承诺、讲求信誉,体现着从业者的道德操守和人格力量,也是在行业中扎根

立足的基础。

专题三 法律板块

考点1 道德与法律

1.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一方面,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为法律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基

础。另一方面,法律是成文的、底线的道德,为道德提供制度保障。

2.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法治和德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两种方式,只有让

法治和德治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使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做到法

安天下,德润人心。

3.推动法治和德治的相互促进:一是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

作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二是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

。三是立法、执法、司法都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

其中,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引导全社会崇德向善。四是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

德领域突出问题,依法加强对失德行为的整治。

考点2 正确行使法律权利与履行义务

1.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一,相互依存。法律权利的实现必须以相应的法律义务的

履行为条件;法律义务的设定和履行也必须以法律权利的行使为依据。二,复合性。一

个行为可以同时是权利行为和义务行为;三,互利共赢。一个人无论是行使权利还是履

行义务,都是对自己有利的。

2.依法行使法律权利:①目的的正当性;②符合必要限度;③方式的法定性;④符合正当

程序。要求公民行使权利时应严格依据法律进行,以法律的相关规定为界限,超出这个

界限就可能侵犯到他人的权利或者损害到国家社会利益。

考点3 法治素养

1.法治思维:①评价:正当性思维、规范性思维、逻辑思维、科学思维。②内容:法律至上

、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正当程序。③要义: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

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重不是法治之上想问

9冲刺背诵笔记

题、做决策、办事情,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坚守法治底线,切实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

政、依法行政、依法治军、依法办事、依法维权。

2.提升法治素养:第一,尊重法律权威。信仰遵守、服从和维护法律。第二,学习法律知

识,包括法律法规和法律原理。第三,养成守法习惯。增强规则意识,守住法律底线。

第四,提高用法能力。维护自身权利,维护社会公益。

学科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考点1 文化思想

1.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

现代文明。

2.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①要坚定文化自信,走自己的路,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②要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

③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3.“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①“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

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

②“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经由“结合

”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③“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

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④“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

论和制度。

⑤“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

的最有力体现。

4.“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重大意义

①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看,“第二个结合”让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让中华民族以昂扬

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②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看,“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

格、中国气派,放射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

③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看,“第二个结合”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④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看,“第二个结合”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5.如何在“第二个结合”中不断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10冲刺背诵笔记

①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推进理论和制度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②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不断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

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

有之大变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新时代中国之“的”,深刻回答了中国之问

、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和

升华。

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与守

正创新相统一,既立足于现实的中国,又植根于历史的中国,以中华文明为源头活水,

从5000多年璀璨文明中承继人文精神、道德价值、历史智慧的精华养分,把马克思主义

的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融会贯通起来,深刻揭示和自觉遵循中华民

族传承发展的历史逻辑,使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

格、中国气派。

考点2 中国式现代化

1.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

利,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带领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推进了社会主义建

设,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

基础。

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

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长征。

④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围绕解决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实现理论和

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2.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

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3.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式现代化理论和实

践的重大超越;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

4.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

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

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1冲刺背诵笔记

考点3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45周年,全面深化改革10周年)

1.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①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②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

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③是党和人民

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④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2.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4个是)

①是涉险滩、闯难关的变革;

②是在多年改革开放基础上的深化和全面、系统、整体的制度创新;

③是一场思想理论的深刻变革、改革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深刻

变革、人民广泛参与的深刻变革;

④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的。

3.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2个必须坚持,1个有利于)

①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②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③必须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

活力(“三个进一步解放”)。

4.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和把握总目标的路线图

(1)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

(2)实施好“六个紧紧围绕”的路线图。统筹推进各领域各方面改革开放,必须以全面

深化改革总目标为引领,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重要领域和关

键环节改革为突破口。

①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②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

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③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④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

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⑤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⑥围绕提高科学执

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5.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要坚持正确方法论

①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②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③统筹改革发展稳定。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

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

④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⑤坚持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6.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12冲刺背诵笔记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只有

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深刻反映;是总结

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坚定不

移把全面深化改革引向深入,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7.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开放也是改革。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开放合

作仍然是历史潮流,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势不可逆转,世界决不会退回到相互封闭、彼

此分割的状态,我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

,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决心也不会变(

“三个决心不变”)。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

考点4 坚定不移的全面从严治党

经过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我们解决了党内许多突出问题,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

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将长期存在,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

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将长期存在。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

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我们要落实新时代

党的建设总要求,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

自我提高,使我们党坚守初心使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考点5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群众美

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重大举措,对于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三者既相互融合又各有侧重。

科教兴国战略,就是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科技

和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促进教育同经济、科技的密切结合,为实现经济发展

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人才强国战略,就是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到国家战

略的高度,营造良好人才创新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

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人才强国战略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把创新驱动落实到现代化建设整个进程和

各个方面,以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效率,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

握在自己手中。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居于核心位置。

考点6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根本工作方法;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

头活水,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有效途径。

2.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办好办实 :要落实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全

部工作之中;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

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13冲刺背诵笔记

3.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不

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要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

4.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

、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初次分配是基础,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要健全

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再分配是保障,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

手段,要完善政府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的机制;第三次分配是补充,是促进共同富裕的辅助

方式,要建立社会自愿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机制。

考点7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

1.三件大事

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2.十六方面成就

第一,我们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二,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第三,实现了

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第四,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

。第五,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第六,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第七,实行更加

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第八,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第九,确立和坚持马

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第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第十一,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第十二,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第十三,确立

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第十四,全面准确推进“一国两制”实践。第十五,全面推进中国

特色大国外交。第十六,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

些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学科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考点1 社会背景线索

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1956-至今)。

2.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1840-1949)-人民群

众与三座大山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1949-1952)-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资本主义道路

与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1953-1956)-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

生产之间的矛盾(1956-2012)-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

间的矛盾(2012-至今)。

3.主要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

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1840-1949)-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

革命遗留任务,彻底解决同三大敌人的矛盾,动员人民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破败的国民

14冲刺背诵笔记

经济(1949-1952)-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

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1978-2012)-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

,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们在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

进步(2012-至今)。

4.两大历史任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5.近代不同政治力量的艰难探索: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同时也激起中国社会原有的和新生的多种政治力量

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的奋起反抗,进行救亡图存的英勇抗争。太

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都

为改变国家命运进行了艰难探索。但由于没有找到科学的理论、正确的道路和可依靠的

社会力量,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

考点2 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①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思想和文化条件。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中国先

进知识分子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持怀疑和保留态度。③十月革命让中国先进知识分

子在各种社会主义的思想中,经过反复比较、推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④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让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持批判态度。⑤五四

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来,并与工人运动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

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含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

领时代,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

阐述马克思主义,使其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

中国气派。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线索

①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从

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②改革开放以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

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15冲刺背诵笔记

③在新时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

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证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

考点3 党的伟大功绩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4个伟大)。

1.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

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

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

3.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4.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全

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

飞跃。

考点4 中国革命的成功道路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他许多地区起义失败的事实证明,在当时的客观条

件下,中国共产党人迫切需寻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

率领队伍奔赴井冈山,把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首先指向农村,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这一条前人没有走一过的正确道路。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这是中国人民革命

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沿着这条独特的道路,

引导中国革命走向复兴并逐步赢得胜利。

考点5 政党制度线索

1.1948年4月30日“五一口号”发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

合政府的号召。揭开了中国共产党同各党派、各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协商建国的序幕,

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

2.1949年1月14日《关于时局的声明》的发表,立即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拥护,表明了各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自愿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的职权,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

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16冲刺背诵笔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新政协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新型政

党制度正式确立。

4.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①能够实现利益代表的广泛性,能够更好地代表不同阶层

、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拓宽、畅通各种利益表达渠道,全面、真实、充分地反映

各社会阶层人士的意见建议,具有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和协调各方关系的优势。②中国新

型政党制度能够体现奋斗目标的一致性,汇聚起强大的社会合力,集中力量办大事、办

好事。③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能够促进决策施策的科学性。这一政党制度通过政党协商、

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安排,集中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推动

决策科学化民主化。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能够保障国家治理的有效性,能够优化政治资

源配置,形成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国家治理的体制机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代化。

考点6 党建线索

1.延安整风: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提高全党的马列主义水平,纠正党内的各种非无产阶

级思想,毛泽东分别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

报告,号召全党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

顿文风,运动的宗旨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

史问题的决议》,系统总结党在各个时期的经验教训,对党的历史上的若干重大问题做

出正式结论。

2.中共七大:总结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路

线、纲领和策略,克服了党内的错误思想,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于中国民主革

命的发展规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从而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

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这次大会作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而载入史册。它为党

领导人民去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

上、组织上的基础。

3.《论联合政府》:完整地阐述了党的三大作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建

设的学说,对于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建立新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三大优良作

风分别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批评和自我

批评的作风。

4.《论人民民主专政》:总结了中国革命100多年的经验教训,论述了新中国政权的性质

、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规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职能及其最近与将

来的任务。

5.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的思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

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7冲刺背诵笔记

6.三反运动: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七整风: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

主观主义。

7.《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

史地位,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作了概

括,强调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

《决议》明确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

产之间的矛盾。《决议》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从十个方面作了概括,实质上初步提出了在中国建设什么样的

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决议》正确解决了既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

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又根据新的实际和发展要求实行改革开放、确立中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道路这两个相互联系的重大历史课题,充分体现出以邓小平同志为

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远见卓识和政治上的成熟。党制定《决议》,标志着党在指

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8.二十大:提出“三个务必”的思想。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

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考点7 抗美援朝

1.抗美援朝胜利的意义:①中国人民粉碎了侵略者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的图谋,新

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②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钢铁意志,彻底扫除了近代以

来任人宰割、仰人鼻息的百年耻辱。③中国人民打败了侵略者,震动了全世界,奠定了

新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彰显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④人民军队在战争

中学习战争,愈战愈勇,越打越强,取得了重要军事经验,实现了由单一军种向诸军兵

种合成军队转变,极大促进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⑤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民族

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义事业受到极大鼓舞,有力推动了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

2.抗美援朝精神: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

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

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

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学科五 形策与当代

考点1 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世界发展

1.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越走越宽广,将更好发展自身、造福世界。中国追求的不是中国独

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

18冲刺背诵笔记

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将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更强劲动能;一个全体人民共同

富裕的现代化,必将为各国共同发展开辟更广阔路径;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

的现代化,必将为人类社会进步开创更美好前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

将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提供更可行方案;一个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必将为世界和

平稳定带来更多确定性。

2.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立场

①更加坚决守护国际秩序。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

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决反对一切霸权

霸道霸凌行径,反对搞例外主义、双重标准。②更加坚定捍卫各国发展权利。中国尊重

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现代化道路,反对制造意识形态对抗、搞“新冷战”,反对干涉内

政、强加于人。③更加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的现代化成果是在开放中取得的

,也必将依靠开放走向未来。中国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持续放宽市场准入,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④更加主动推进文明交流。中国积极倡导

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以文明交

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坚决反对在国际关

系中搞文明歧视。⑤更加自觉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现代化之路才能行稳致远。

考点2 “一带一路”

1.成果:10年来,中国坚守初心、携手同行,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从无到有,蓬

勃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一带一路”合作成立了多个专业领域多边合作平台;一大批

标志性项目项目落地生根;共商共建共享、开放绿色廉洁、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成为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指导原则。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跨越

不同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差异,开辟了各国交往的新路径,搭建起国际合

作的新框架,汇集着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2.经验:(三个深刻)中国深刻认识到,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深刻认识

到,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成事、办好事、办大事。中国深刻认识到,和平合作、开放包

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共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共建“一

带一路”注重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崇尚的是自己过得好、也让别人

过得好,践行的是互联互通、互利互惠,谋求的是共同发展、合作共赢。

考点3 世界背景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方面,和平、发展

、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另

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

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9冲刺背诵笔记

考点4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外交理念

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中国外交以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为主线,立足中国

发展新方位,把握中国同世界关系新变化,坚持立己达人、胸怀天下,坚定不移走和平

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

国际关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2.推动经济全球化

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

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正

确方向,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促进国际宏观经

济政策协调,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反对保护主

义,反对“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反对单边制裁、极限施压。

3.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

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中国积极贡献中国智慧

,提供中国方案,展现中国担当,坚持积极参与全球安全规则制定,加强国际安全合作,

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

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中国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

议,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落实。中国坚持对话协商,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

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

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

清洁美丽的世界。

5.外交布局

中国积极推动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深化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

伙伴关系,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中美关系,打造中欧和平、增长

、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

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稳定周边战略依托,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秉持正确义利观

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整体合作机制实现全覆盖。

6.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

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中国坚持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

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

特色课程
相关文章推荐 更多>
    预约试听
    英语 政治 数学 考研留学
    点击预约试听
    在线课堂

    排行榜 更多 >